当前位置: 首页 >>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5-03 13:44:30

站內所有关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什么有关的所有知识

七一文学|乡土本色,从实求知|董小玉专栏-七一网

无论离乡多远,我们总是脱不掉骨子里的乡土气息,忘不了故乡的山水人情,正如画家黄永玉所言:“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但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乡情隐隐,绵延古今。1948年,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出版为《乡土中国》一书。作者由点及面,勾勒了中国基层的社会面貌。为领略社会风土人情,感悟中国文化风貌,西南大学师生就《乡土中国》展开了对话。“乡土本色”:从泥土中诞生的民族研究生罗媛婧:费孝通先生以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观察,洞悉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对中华文明的“乡土性”做出了系统深刻的阐释。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的了。”请问您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与“土”的关系?导师董小玉: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农耕为立身之本,在肥沃泥土中耕种出灿烂的文明果实。因此,我们与“土”血肉相连,生死相关,难以割舍。费孝通先生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奶就给了他一份红纸包的泥土,以解思乡之苦。“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这抔土是游子与身后的故土割不断的脐带,是回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驱力。中国农民诗人臧克家在一首小诗《三代》中曾这样写道:“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土地正是农民生存之根、生命之源。此外,我们中华民族与“土”的深厚关联还体现在文学的寻根梦上。鲁迅曾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细读《乡土中国》,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乡土文学”中人物特性的缩影,理解人物命运抗争出现的原由。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他的每一次失利都映照着城市和乡村的文明冲突。正如《乡土中国》所指出的“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的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注定会有剧烈碰撞和摩擦。透析乡土社会,我们才能洞察中华民族从泥土中衍生出的生活习性,感悟从“黄土地”中生长的文明历程,而那朴质无华又丰富多彩的乡土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之所系。“差序格局”:乡村传播结构的新走向研究生罗媛婧:《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核心概念,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最具生命力的本土概念之一。您认为在人类不断向赛博空间迁移的今天,“差序格局”是否发生了变化?导师董小玉: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征概括为“差序格局”。该理论主要是用于解释以“己”为中心,顺着血缘和地缘关系向外延伸的中国乡土社会关系网。如果说,西方的社会格局是一捆一捆的柴,那我们的格局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荡开的圈圈涟漪。每个人都是他自身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又从属于其前后波及的圈子,最终形成联动关系。个体在层层推出、相次有序的波纹里生活,但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渗透,传统乡村逐渐打破了“孤立、隔膜”的状态,向现代社会的“连接、互通”转化,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点。这种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波纹式”传播,在数字时代的脱域机制运行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特点。当下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导力量,正解构着传统的乡村传播结构,一个由互联网建构的媒介框架逐渐形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传统的乡土社会基于差序格局,利用亲属常伦组合社群,建立家族式的生产关系。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乡村直播带货、城市果园等新兴经济形式的兴起,冲破了“群”、“私”壁垒,在地缘的差序格局中衍生出业缘关系,拓展了原有的关系基础。这种新型的乡村传播结构重塑着乡村话语体系和故事结构,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乡村归属感——乡愁由实景引向拟态。由此,日益蓬勃的新媒体对乡村传统的传播结构——基于人伦的差序格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从实求知”:治学的脚勤与脑勤研究生罗媛婧:《乡土中国》后记说:“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您认为这体现了费老怎样的治学态度?导师董小玉:费老一生用双脚丈量着这片热忱的土地,始终坚持“到实地去”洞悉基层社会生活现实,贯彻“从实求知”的治学态度与谦逊品格。正如艾蕾斯在其《我的一生》中所说:“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盛开着芬芳的玫瑰。”他提出做学问要“脚勤”、“脑勤”。首先“脚勤”就是要迈开脚步,四处问访。费孝通先生曾三访温州、四进贵州、五上瑶山、六下河南、七入山东、八访甘肃,二十七次回江村,可见“真知亦自足底功夫”。其次是“脑勤”,“事迹易见,理难相寻”,做学问要将见闻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以脑指挥脚,以脚带动脑。《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著作中提出的乡村工业发展、差序格局、小城镇理论、文化自觉等震铄学界的思想,都是在乡村小道边,田野汽车上和在农户家中酝酿而成。费孝通先生说学术既可以做装饰,也可以做食粮。正是这种“从实求知”的治学理念,使费老脚力与脑力从不停歇,也不以“习惯于”的方法去进行思考和研究,而总是在“行行重行行”中不断论证和反思。虽然他曾多次在文中感慨自己的国学功底远逊于老师潘光旦、吴文藻等人,但他们却流淌着一脉相承的治学先辈的文化血液。同时可见,费老不仅对学问从实求知,对待治学更是恭敬谦虚。我们也应在费老求实的步履中承扬治学先辈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践履费老“强国富民”的治学精神——从土里长出光荣的历史,既是历史,也是生长,所以才说“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
相关标签:
他的原型是什么 仙侠剧排行榜前十名 仙侠古风游戏 仙侠小说中描写太阳金乌的外观 仙侠小说女生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