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 一个“背叛者”的爱情与信仰
展开全文格雷厄姆·格林 一个“背叛者”的爱情与信仰作者简介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1932年,以《斯坦布尔列车》成名。1950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生获得21次提名,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英国功绩勋章。直到格林去世,他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威廉·戈尔丁将他评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最卓越的记录者”。同时,格林也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曾对他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作家生平他的作品探讨了当今世界充满矛盾的政治和道德问题,他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能力使他获得了广泛好评。格林患有躁郁症,这对他的写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他的“性格和家庭生活格格不入”,他还说:“不幸的是,这种毛病也是一种财富。”格林出生在英国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全名亨利·格雷厄姆·格林,共有六个孩子,格林排行老四。他的弟弟休(Hugh)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理事长,他的哥哥雷蒙德(Raymond)是一个著名的医生和登山运动员。他的父母,查尔斯·亨利·格林和马里昂·雷蒙德·格林,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家族中的表兄妹,这个家族里包括英国知名品牌“格林纳大王”啤酒厂的业主、银行家还有商人。查尔斯·亨利·格林是伯克姆斯特德学院副校长,校长是托马斯·弗莱博士,他娶了查尔斯的表妹。他的另一位表兄本·格林则是一个右翼分子,在二次大战期间因为政治问题被逮捕。人生经历1923年,俅·辛克莱上将接替曼斯菲尔德·卡明上尉,担任军情六处处长。但由于他年事已高,工作逐渐由他的几位副手斯图尔特·孟席斯,瓦伦丁·维维安和克劳德·丹西接管。这三人中孟席斯权力最大 ,格雷厄姆·格林就在他手下工作,基姆·菲尔比也是根据他的命令被录用进来并得到提拔的。孟席斯精明强干,但墨守成规、不合潮流,在他任职期间发生了伯吉斯和麦克莱思的变节事件。1939年冬,格雷厄姆·格林虽然通过了体检,但未被批准入伍。后来经过种种努力,他终于被录用为情报部战时参谋人员。格林发现他所在的部门存放着一些像休·沃尔波尔、迈克尔·阿伦和杰弗里·温这样一些著名作家的信件档案。马尔科姆·莫格里奇当时也在情报部工作,他们俩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这些表示愿为国王和国家效劳的信函。两面人1924年的整个秋季学期,格林在自己的寓所里继续接待陌生的外国客人,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一方面他要听指导教师的课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又要同伯恩斯托夫接触,他还完成了第一部未发表的长篇小说。不久,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成了一名双重间谍。《爱国者》是一份右翼杂志,老板是诺森伯兰公爵,此刊物支持过主张独立的分裂主义者。格林非常殷勤地表示愿意充当他们在特里尔的通讯员。他们对这一提议甚感兴趣,因为格林不计报酬,而且还是一名巴利奥尔的学生。假如格林能反映他们的观点——不夹杂任何其他观点《爱国者》将乐意雇佣他。格林随后给伦敦的法国大使馆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他将在特里尔为《爱国者》撰稿,如果他们有什么指示的话,他乐意接受。遗憾的是他想当双重间谍的梦没有圆成。着手解决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已经制定,欧洲各有关国之间已达成一致的协议。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不再需要格林了。马里耶·弗朗索瓦斯·阿兰在他的《另一个人:与格雷厄姆·格林的谈话》一书中引述了格林的话:“与其当特务,还不如当个双重间谍。可我得到通知,他们不再需要我所提供的服务了。作为我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的那些神秘的德国人,全都不可思议地销声匿迹了。他在《一种生活》中评述道:“谍报工作是一门奇特的职业——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根本不讲道德,不考虑经济利益,甚至不考虑国家利益的职业——为当间谍而当间谍。”诺贝尔奖1950年,格雷厄姆·格林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生提名更是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诺贝尔奖有50年的保密期,在已公开的档案里显示,在1967年之前,格林就已获得过11次提名。至于格林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个是因为当时格林的作品非常畅销,评委觉得他并不需要诺奖的奖金;二是,格林写过很多犯罪间谍小说,评委认为他不是一个严肃作家。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里写过一个他和格林的故事,格林自己也如此认为的。马尔克斯和格林一次一起乘飞机时,他问格林自己觉得为什么不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格林迅速回答道:“因为他们不认为我是个严肃作家。”潜伏非洲格林和莫格里奇一样,也是作为军情六处的官员被菲尔比派往国外的。1941年冬,他搭乘一条小货轮“埃尔登—登普斯特”号,沿着一条曲折迂回的航线,在军舰的缓缓护送下穿越北大西洋,前往西非的塞拉利昂。他将途径弗里敦去拉各斯接受训练。这已不是他首次前往法属西非,1934年他访问过那儿。格林通过写一部篇幅不长的书《英国剧作家》,或在船上图书室内苦读来消磨时间。他还随身带了一箱书籍,但他在塞拉利昂的逗留期间要靠这些书来消遣,所以在船上他不愿去翻动它们。航程大半过后,格林替《忧虑重重的内阁》设想好了情节,也读完了侦探小说家迈克尔·英尼斯写的一部书。躺在睡铺上,格林犯起了乡思病。蓦然,他决定写一部逃避现实的惊险小说。人物评价“唯一能真正持续的爱是能接受一切的,能接受一切失望,一切失败,一切背叛。甚至能接受这样一种悲哀的事实,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这是格林在书中给爱的定义,而它也击中了不少读者的痛点。像这样的金句,《恋情的终结》中还有很多,难以想象,以“间谍小说”出名的格林,竟然用他的爱情观点征服了读者。莫里斯在莎拉去世后,搬去与情人的丈夫亨利住在了一起。超乎想象的怪,是格林赋予这部小说非比寻常的结局。不过,这个结局,却让不少人感受到了“阵阵痉挛”,爱到最后,是包容一切的陪伴,或者仅仅是只想与她再有关联的卑微……用一个私人的故事,讲述一段公开的情感,每一个人,都从格林的笔下看到了自己。这不是文学的魅力,什么才是呢?

刘子义 |《碟中谍7》:女神谢幕,卡特特工和她的美国队长——顶端新闻
#聊剧侃影#全球谍战(电影、剧集、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式谍战,一种是非中国式谍战。全球特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特工,一种是非中国特工。子义谍战悬疑世界第一期,先从“非中国式谍战”看“中国式谍战”,从“非中国特工”看“中国特工”,一起看世界、阅古今。大家好,这是子义谍战悬疑世界[聊剧侃影]的第19篇文章。“聊剧侃影”第十九期《碟中谍7:致命(上)》的开篇有点长,超过了前六部。漫长的等待却不枯燥,熟悉的场景让我们一边看片,一边闪回当年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同样的黄沙,同样的救人和杀人,然而质朴无华的《新龙门客栈》,却让我们念念不忘。我一直认为《新龙门客栈》的导演是徐克,这次拉片才更正固有的认知,原来徐克是编剧之一,另外两个编剧是大名鼎鼎的张炭和何冀平,导演是执导过《神雕侠侣》《如来神掌》《无忧公主》《流星蝴蝶剑》的李惠民。《新龙门客栈》是经典,豆瓣评分是98.7,1992年上映。遗憾的是,32年后的2024年,《新龙门客栈》重拍,娄艺潇、 梁森、 陈志朋主演,场景从大漠搬到了海上,豆瓣评分只有3.1分,终于毁了经典。珠玉在前,如果无法超越,只为赚钱而毁经典,不是真正电影人的作为。终有一天,观众会跟电影人做一场彻底的“致命”,笃行致远,还是要学阿汤哥,老骥伏枥地延续经典。1《碟中谍7》的时长超过2.5个小时,关于人工智能造反夺权的部分的确冗长,让观众有困倦之感,然而这恰恰是《碟中谍7》超越前作的所在。《碟中谍7》是一部谍战片,但不止是一部谍战片。就像人工智能一样,《碟中谍7》开始了关于人类终极的反思,《碟中谍5》的国家阴谋已经无法承载碟中谍系列后续的对抗幕墙,反派几乎无法升级。对于碟中谍系列作品,设定反派才是最为关键的,没有像《复仇者联盟》里“灭霸”般“弹指间毁灭宇宙”的超级大反派,伊森·亨特和他的IMF小组的反击就虚脱乏力,英雄反抗的故事就立不住脚。《碟中谍7》将人工智能设为反派。这是人类即将面临的大麻烦。这两年,AI甚嚣尘上,时常颠覆我们的认知,人工智能成为未来人类最大的敌人,而且不可阻挡。《碟中谍7》2023年上映,拍摄于疫情期间,影片剧本创作的时候,AI还没有热起来,能将人工智能作为反派用于谍战片上,这无疑是一个有预见性的创作立意。智体。大反派叫智体,具象呈现在智体的代言人盖布瑞尔身上。这让我们失去了对智体的恐惧,也拉低了《碟中谍7》的高标准。AI作为反派不好具象呈现,然后制造恐怖悬疑的方式方法很多,《碟中谍7》选择了一个不太妙的方法。为了衬托智体的强大,逼迫IMF小组放弃了黑科技,放弃了网络,甚至放弃了枪械,而选择使用冷兵器。这是弱智的选择。无疑,智体是强大的,未来对付智体的方法也一定不是这种回到“解放前”的做法,最终战胜科技的一定是科技,或者说是带有东方智慧的西方科技。我们期待《碟中谍8:致命(下)》对智体的展现有更惊艳的场景,如是,《碟中谍:致命》才能成为碟中谍系列最经典的作品。2抛开智体,回到碟中谍系列看《碟中谍7》,有两处可圈可点。一处是小黄车,一处是女神谢幕。小黄车,让我们笑。女神谢幕,让我们哭。在《碟中谍7》中除了智体炸毁潜艇外,一切设定都在“反智”,不能使用网络通讯,人皮面具制作失败,相当于中国“绿皮车”级别的火车,甚至令我们惊艳的白寡妇轻易被由海莉·阿特维尔饰演的小偷格蕾丝打晕,都让我们哭笑不得。只有那辆小黄车,在四面楚歌的街头,跌跌撞撞地躲避着多方势力的合围,多么像在AI时代努力挣扎的我们。那辆小黄车,或许就是我们的写照。生活再难,我们总要出发。只要有一处闪光点,我们就会和生活一起欢笑。女神谢幕,令人唏嘘。在沙漠中,碟中谍系列最抢眼的女神阿伊莎中枪,我们能猜到她是假死。却没料到,阿伊莎会死在威尼斯那座古老、沧桑、孤独而又倔强的木桥上。从“神秘国度”惊艳开始,到“幽灵协议”和“致命”,女神阿伊莎惊艳了8年时光,最终倒在幽暗的夜幕里。有人说,这是阿伊莎退位、格蕾丝上位的选择。有人说,阿伊莎不会死,“致命”才上映一半。无论如何,在碟中谍迷们的心中,女神阿伊莎的地位,早已定格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中那个手持狙击枪的黄衫女子身上了。3《碟中谍7》,一个小偷变身特工的养成记。在碟中谍系列中,加入IMF小组用时最长的角色莫过于小偷格蕾丝,整整一部影片。我更习惯称她为卡特特工。海莉·阿特维尔把卡特特工演活了,她也因此火遍全球。2011年,《美国队长》上映后,卡特特工这个角色立住了,2012年谍战剧《特工卡特》趁势推出(关于《特工卡特》,放在以后重点讲述),海莉·阿特维尔一度被赞誉为“漫威隐藏版女神”,她身穿制服的超辣身材的确是漫威宇宙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记得卡特特工,是因为她是由克里斯·埃文饰演的“美国队长”的情人,是因为“美国队长”斯蒂夫·罗杰斯是第六届尖叫奖最佳超级英雄,是第37届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电影的超级英雄。由于漫威宇宙科幻题材的强大,或许我们忘记了《美国队长2:寒冬战士》其实是一部谍战片。《碟中谍8》还没有上映,碟中谍系列的侃影就暂告一个段落。既然谈到了卡特特工和她的美国队长,我们下一篇就聊聊《美国队长2:寒冬战士》。作者简介:刘子义,作家,编剧,创意策划人,郑州市“五个一工程”获得者,40集谍战剧《叱咤之城》编剧,30集电视剧《龙族的后裔》策划制片,电影《大山之信》文学顾问,“大国廉政”百集系列微电影策划兼编委,“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策划兼编委。出版20余部长篇小说,创作10余部影视剧本,代表作《叱咤之城》《枪与玫瑰》《间谍教母》《青堆》《白夜密码》《归藏易》等,现潜心创作“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
野九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非原创 根据电影改编】 【引用大量台词(为了达到电影效果)】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Alan的作品】【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轻点喷】 她跑向那扇门,那扇能让她重获自由的门。可是不用想,它紧闭着。那扇“自由之门”,它紧闭着。她近乎疯了一样敲打它:“开门!开门!我有道歉信!开门!” 那件外套打在了她身上,接着滑向了地面,就像现在无计可施的她。 “你最好还是穿上它。”男人像个胜利者,站在那儿,“还要过很久你才能出去。” “我要求见我的律师,我要求见我的律师······求你了···”她气喘吁吁,一句比一句音量更小。 这时,一阵奇怪的口哨声传来——不是男人,是从天花板,她也分不清到底从哪传来。它重复着一个调子,无聊又枯燥,可就是这调子,让她感到无端的压抑,她好像要窒息了。 “那是什么?”她小声问。 男人收回视线,依旧倚在椅子旁,“为什么你刚刚可以离开的时候你不走?” 她意识到了,她后悔了,后悔了自己的冲动,后悔自己轻信了男人的话,后悔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立即走人。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呆呆地站在那儿,只是唯一确定的是,她现在想走,却也走不了了。 “你叫不到律师,或其他任何人。你必须信任我们。”男人开口说,“我只是巨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你也如此。我们必须一起寻找真相,我会尽最大可能帮助你,而你承担相应的责任,”男人一步步向她走近,“蓄意的欺诈不会被赦免,尽管你的谎言可能如此动听。不知不觉的误会会影响我们的友好关系,你必须相信我坚定不移的判断力。你最好对我说真话······” 她盯着男人,只看到他冷漠僵硬的脸和不断吐出令人绝望字眼的嘴唇,整个世界仿佛都暗了下来。 “···别把我当成敌人,而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记住,我们都是真相的追寻者,在这场追寻中,我是你的朋友,哲人,和向导。” 她倚在墙上,感到绝望。脸上不知何时多出了几道泪痕。她就这么呆呆地看着他,听他讲完这段话。她瞬间觉得自己无力极了,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到那个熟悉的椅子的。
相关资讯
上篇:暂无
下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