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伯光君认为可能是“女性视角”的古装宫廷剧,导演编剧对于历史处于一种“半解构”的状态。
她们对于历史的现实,历史的残酷认识严重不足(至少远远不如过去古典历史剧的导演和编剧)
比如上半年《清平乐》,女性的“后宫戏”的拉扯与“朝堂戏”的历史流水账,导致观感实在不好。
这些年来,有多少国产古装大剧是服化道越来越精良,最终却讲不好一个故事的呢。
主它在叙事视角重回早期国产历史剧的男性视角的“历史叙事”上,没有因为女性视角在叙事上面不断拉扯。
也就是没有那种硬是在“历史朝堂”与“后宫爱情”上面不断的纠结。
它对于平阳夫人的“后宫权谋手段”有所正面的展现,对于赵姬的感情戏份也没有太多的避讳。
原因就是2009年的《大秦帝国》,它就是相对传统的国产历史剧。
电视剧的叙事视角并没有太大偏差,但在文化细节和演员选择上面,却处理得并不是太好。
当年觉得方中信那么帅啊,有情调有钱又对喜欢的女人一往情深,情窦初开的少女梦中情人。
万人迷,结婚狂,哈妹,男人婆。四个单身女性友情、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
新月诗人徐志摩,生命短暂,三十六年,来去匆匆。他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
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看腻了大团圆结局式的剧作,悲剧更能引发不同的观点和讨论。当年的陈坤,董洁,刘亦菲那么稚嫩又那么鲜活,那么好看。
改编自PC游戏史上最为经典的游戏作品。拍了两部部,部部高分。当年的新人如今全员一线。
以上,最喜欢重复刷的部分古早电视剧,有你喜欢重刷的吗?还有推荐吗?
从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宏观趋势来思考新历史题材剧创作,可以有以下几个创作关注焦点:国家统一题材、民族融合题材、社会变革或社会治理题材和“治世盛象”题材。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四个正向趋势,体现了历史进步潮流所向,是最具历史张力和戏剧张力的创作母题,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流。
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来思考新历史题材剧创作,可以有以下几个题材关注焦点:一是要关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人物序列,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和被优秀文化所浸染出的独特性格与人格。许多前辈文艺家的历史题材作品如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剧作《屈原》《蔡文姬》,曹禺的剧作《胆剑篇》《王昭君》,田汉的剧作《关汉卿》等,都是从优秀历史人物序列中获取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二是要关注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像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传奇,文物典籍以及名人名篇名著的改编等。其实,中国古代的神话谱系和民间传说,比今天古装剧中所编造的那些仙侠玄幻类的内容,要丰富厚重和精彩得多,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舍本逐末和数典忘祖。而当下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国潮热”,也再次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同构。三是要关注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新的史料发现以及重大考古发现,选取新的角度,激发创作灵感,为历史题材创作注入最新的历史内容和当代话题。比如不久前在南昌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光黄金就塞满了棺材,还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呈现出的众多历史文化之谜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对过往历史有更多新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历史剧创作素材。
从中国古代百姓日常生活角度来思考新历史题材剧创作,可以聚焦中国历史中的社会生活主题或话题,从人民性的立场出发,来描摹出历史风物、社会风貌、生活风情。从民间市井到家庭生活中,写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伦理以及敬贤能、重和睦、守气节、讲互助等等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进而表现出东方文化所特有的人情美善,以及饮食起居、邻里关系、为人处事、世态人情等方面的优长与特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古代的家庭生活剧。
下一篇
主角重生为蛇的都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