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有军旅作家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描写的是从红军时期到建国后的军队作战和建设,跨度半个世纪。有军旅作家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描写的是转业军人参与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变革活动。有宗璞的《东藏记》,虽然是战争加知识分子题材,但作者并不是军旅作家。
第七届有军旅作家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但作品不是军事题材。有军旅作家麦家的《暗算》,属于情报秘密战线的文学作品。
第八届有军旅作家莫言的《蛙》,是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计划生育工作的文学作品。
第十届由老作家徐怀中将军著的《牵风记》,是描写解放战争的文学作品。
第十一届如果是有军旅作品获奖的话,最大可能是海军作家朱秀海的《远去的白马》,主要描写的是解放战争的故事。
注:更正图片中《浴血罗霄》的作者,不是孙力、余小惠,是开国上将肖克将军。《浴血罗霄》获得的是茅盾文学奖的荣誉奖。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观点是,读文学作品,应该抱着作者已死的态度。开宗明义,“作者已死”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作家罗兰.巴特于1967年在《作者已死》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在读文学作品中以读者为文学作品的理解主体而作者的去中心化。值得强调的是,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忽略作者及其想法,而是不将作者的思想作为唯一权威的理解。“作者未死”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将作者的解读作为唯一权威的解释,最终解释权在作者手中。这里的文学作品是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文学作品产生于一定时代,又超脱于一定时代,并不以作者的解读为唯一准则。(所以今天讨论的标准是以哪种态度去读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文学的发展。我方论证如下:)我方认为,,读文学作品,应该抱着作者已死的态度,理由如下。
第一,抱着作者已死的态度,有利于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解读和价值的多方面挖掘。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作者创作完成的瞬间就已经完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内涵。因此,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与观点。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正是由于不同读者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地探讨与解读,才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若抱着作者未死的态度,则会以作者的思想作为标准,可能会限制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丧失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般,若以作者未死的态度,则这仅仅是讴歌爱情的诗句,又如何能够散发出赞扬奉献的精神呢?
关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的不胜枚举,在其中闪烁着耀眼光辉的《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的不胜枚举,在其中闪烁着耀眼光辉的《三言》系列,可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
《三言》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指的是《喻世名言》(初刻时书名为《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短篇小说集,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时至今日,人们还在用不同的形式改编着。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玉堂春落难遇夫》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还在让人们津津乐道。举报评论0
下一篇
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