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书评

现当代文学必读短篇小说

  • 书评
  • 23-06-09
  • 点击次数:16

小说之“用”的价值比较——以冯梦龙的“三言”为例谈明代白话小说与当今小说的共同性

小说之“用”的价值比较——以冯梦龙的“三言”为例谈明代白话小说与当今小说的共同性

雷岩岭我国古代的短篇小说,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是卷帙浩繁,佳作不乏的。比较而言,明代同宋代一样,白话短篇小说的成就更高。这是由于说唱文学的空前繁荣,而且由于它已然成为了明代市民们最喜爱的娱乐的缘故。由此,也就造成了起源于民间说唱文学的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极大不同。应该说,小说之"用"是在白话小说兴起后才得到充分体现的。当时小说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小说中有生动的人物;(二)小说中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三)其效果与意义主要是娱(共9页)关键词释释释PDF全文下载

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写作局限

首先,军旅中短篇小说认知与把握现实军旅生活的功能和能力渐趋退化。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文体特性上看,军旅中短篇小说都具有强大的对现实军旅生活的认知和反映功能,得以较为鲜活灵动而又不失厚重和韵味的方式及时反映正在进行中的军旅现实生活。新时期之初,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中短篇小说与生活的距离之近、对生活的认知之深刻、把握之精准、思想之高蹈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领着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风向。而当下的军旅中短篇小说却逐渐失去了认识当下军旅生活的功能。从这些作品中,看不到我军新军事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建设的图景,看不到我军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训练方式和兵员成分的新变化、基于这些新变化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都没有得到及时反映,甚至于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在当下的军旅中短篇小说中都是缺席的。当前军旅作家与军旅现实生活的隔膜和疏离由此可见一斑。即便是年轻的业余作者,尽管曾经和正生活于基层部队,所写的也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紧跟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宏阔视野和整体性思维,缺乏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是当下军旅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所传达的思想和意识并非是当下军队发展的主流、所塑造的人物并非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主体。

其次,军旅中短篇小说不应一味沉溺于“底层叙事”,要有整体观和大气象。军旅文学的审美品格既有低沉悲壮的,也要有昂扬向上的;既要聚焦基层官兵的生存境遇,也要关注中级军官甚至是高级将领们的生存图景,需要有大视野、大气象、大境界和整体观。当下的军旅小说依然难以摆脱“农家军歌”的阴影,所塑造的人物、反映的生活和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过于低矮、狭小、逼仄。作家执迷于对小人物、小挫折、小苦难、小悲剧、小事故的书写,执著于军旅文学的“底层叙事”,这样就与当前波澜壮阔的新军事变革进程中的军旅生活拉开了距离。军旅作家似乎需要跳出当前的题材资源,更新文学观念,尝试新的文学姿态,尤其是要写出军旅生活的新气象、整体观和大境界。写出具有经典性和恒常性的人性光彩;写出和平年代军队整体性的发展变化和新型军人形象。

再次,在和平状态下描写军营生活,要表现现实冲突和矛盾问题。要带有批判性的眼光。这并非是单纯的勇气问题,更需要对军旅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把握,需要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角度。当前的一些军旅文学作品与时代脱节,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脱节,与官兵的真实状态、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脱节。很多作品故事很好、叙事的技巧也很好,但是读完却不知道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段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认知当下的军营和部队有何意义?这样的军人形象能否代表新型军人形象?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除了《鹿鼎记》外,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