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金庸比许多新文学家更像中国“读书人”·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曾用两句话评价金庸:“在我眼中,查先生是个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今天我们便推荐陈先生此文,纪念“大侠”金庸……
好久没读金庸小说,也没拜见查良镛先生了,猛然收到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的《侠之大者——金庸创作六十年》(2015年),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一个晚上下来,心情很是复杂。单就学术水平而言,这大小几十篇文章,未见特别出色的(包括我自己的《很遗憾,没能补好台》);大概金庸小说的好处,该说的以及能说的,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可你还是隐约感觉到,作者都很真诚,且热情洋溢——正是这种热情,使得六十年来,月有阴晴圆缺,但金庸始终没有完全淡出公众的视野。现代文学史上,如此有个人魅力,不靠政府或商家做后台,而能红透半边天,且持续这么长时间,实在是个奇迹。单凭这一点,也都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
金庸盛赞的一流历史小说家,作品得张爱玲高度评价,他是?·
近日,历史作家高阳的系列有声小说上线喜马拉雅,包括《后宫未解之谜》《乾隆韵事》《古今食事》《荆轲》等18部经典作品。
高阳是台湾已故著名作家,原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于钱塘望族。他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素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高阳对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商业竞争等洞察幽微,写故事、写人情、写斗争,很少有人堪与比肩。高阳的作品也受到同时代文人大家的喜爱,金庸称高阳为“一流历史小说家”,张爱玲则说:“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
高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于引经据典,雅谑不断,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门槛,而作为音频作品演绎出来,就需要喜马拉雅制作团队及主播们凭借自身经验和专业度,为小说录制做大量前期准备。
作家们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来源:
《论历史与故事》,[英]A.S.拜厄特著,黄少婷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38.00元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数位小说家曾就“为什么写历史小说”这一问题给出了共同的答案:“他们想以更繁复、更复杂的方式写作,用更长的句子,更形象的语言”。其目的是获得一种叙事能量的全新可能性,小说家们总是试图为当前的形式寻找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历史范式。
英国当代小说家、批评家A.S.拜厄特(A.S.Byatt,1936—)被誉为当今英国文坛“最富想象力与智性的小说家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面对着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拜厄特难以规避由此产生的影响焦虑与历史情结。在最近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中文译本《论历史与故事》(OnHisto⁃riesandStories)中,她考察评述了当代小说的历史写作,重新思考当代作家“为什么书写历史小说”的问题,认为以往局限于帝国或女性主题,或者局限于“逃避主义”和“相关性”争论的关于历史小说创作动机的讨论过于简单化。拜厄特在书中以独树一帜的批评风格阐述了历史小说丰富的形式和主题,以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学能量和真正的创造性,并试图勾勒出一幅近期英文写作的新地图。
上一篇
大秦帝国还会有第五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