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钟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锺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锺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宫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卡”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蓝紫启
敌人自打嘴巴的响声也传遍了全世界——先说必定夺回“老秃山”,没隔两天又说它已无军事价李欣怡
整体来看故事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模式化,不过在情节构造和人物的描写上有着一定的新颖性,可以一看。
《圣墟》是辰东所写的第六本书,这本书延续了“遮天”三部曲的一些情节构造。辰东在这其中将先前出现在书中的情节全部都放到一起,似乎要将先前的那些大坑全部填补。
故事讲述的是在地球的后文明时代之中人人都获得通过吸食花粉进行修炼的机会。主角楚风在自己的好友黄牛的帮助之下走上了修炼之路,却一发不可收拾。同时,世界位面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楚风也从一个小的世界逐渐到更大的世界位面之中。
这本书被读者所喜欢主要也正是由于和之前的书有所链接,让我们看到了之前在书中所出现的一些大坑。不过由于辰东前段时间经常断更,因而很多读者都对这本书的反响并不好,不过这也不影响读者对书的喜爱。
《沧元图》是我吃西红柿所写的第十本书。这样一位高产的作家所写的这本书同样得到了很多人的点击,当然这也有一些读者们的情怀在其中。按照书友们的留言,初看是因为习惯了看我吃西红柿的作品,而后就觉得打发时间的效果不错。
读美国民俗学者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李扬、王珏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9月第一版)的时候,总会想到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东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两部从立意到角度再到体裁都不相干的著作,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的暗合之处。充满寻根溯源好奇心和秉持学术研究严谨态度的布鲁范德从耳闻乃至由口述记录和文献资料的传说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完成了这部初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俗学力作,也为他颇具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该书副标题“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所言,书中将“都市传说”作为一个学术色彩浓厚的关键词,围绕着这个关键词,作者做了大量的走访、整理、搜集工作,建立在足够多的“都市传说”个案上的探询、分析、解读才有说服力。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传说,这些传说不同于饮食男女飞短流长,具有更强烈的超现实色彩,但未必不是人们对现实的另一种想象。书中有着对“消失的末班车”“汽车后座杀手”“幽灵客机”“下水道里的鳄鱼”等逾百个美国“都市传说”的讲述,这些传说大多文字生动,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流传性,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增删、加工,保持内核,粉饰外延,转一圈回来也不致面目全非。“消失的搭车客”无疑是众多美国“都市传说”中有代表性的一个,顾名思义,伤感、诡异又带一些漂泊意味。这个传说在美国乃至全球多个国家蔓延甚广,版本无数,每个版本都能细腻折射出当时当地的世态人情。以此为例,书中列举了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不外乎深夜,无人的公路,心存忐忑的旅者,突然出现又无声消失的搭车客,等等,在此框架上,搭车的有女孩有妇女有修女有老人,他们会分别消失在老宅、墓地或是空气里。在美国的不同地区,这个传说有不同表达,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用传说的不同版本并一一加以认真分析,找出形成传说脉络的缘起。由此不禁令人想到属于中国的那些“都市传说”,完全可以依照书中的思路来梳理,不难得出传说背后的答案。
每一个时代的传说都会符合时代印记,基本没有无缘无故的传说,由布鲁范德这样的学者将这些“都市传说”搜集整理并以做学问的心态和方式呈现出来,会使得这些故事焕发出比学术通俗又比故事深刻的异样色彩。如他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那样,“民间传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辨别口头传说的真伪。对于一个民俗学者来说,搜集故事的不同版本,探寻它们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流布和变异,仅仅是研究的开端”,无疑,这样的民俗学研究别有深意。而这样的研究,对中国民俗学界很有借鉴意义。(汉嘉)+1责任编辑:刘佳佳
下一篇
四大名著有哪些以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