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现实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但是直到18世纪,现实主义才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几经曲折、沉淀,现实主义文学终于在19世纪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成为文坛的主流。20世纪开始后,随着社会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化,现实主义逐渐走向式微。在很多人看来,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与现代生活日显隔膜,因此再也无法反映出社会复杂的现状以及人类深邃的内心世界,于是必然被边缘化并走向衰亡。然而,现实主义文学的凋敝果真是历史的必然吗?如果不是,那现实主义的出路又在哪里?作为维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与主将——格奥尔格·卢卡奇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作为富有争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卢卡奇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大旗,坚持反映社会真实和本质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原则,并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总体性”现实主义小说理论体系。在对具体的欧洲与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中,卢卡奇发现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有着无可复制与替代的文学成就,于是他把这类现实主义小说视为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真正伟大的文学”在步入20世纪之后开始遭受来自其内部分支——自然主义文学以及外部新兴文学类型——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解与冲击。因此,针对现实主义的危机,卢卡奇寄希望于重提“总体性”来挽救、激活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本文首先对卢卡奇的“总体性”小说观进行思想与现实背景的溯源,试图厘清贯穿其中的思想线索。其次,本文将重点研究卢卡奇的小说理论以及针对现实主义小说危机提出的自救策略。之后对其小说观以及自救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本文将卢卡奇的小说理论与我国对其接受情况相联系,提炼出“总体性”现实主义小说观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启示。